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

踏红色足迹 悟初心使命 —— 学校开展第二批次“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17 10:01 访问:

巍巍宝塔山见证初心如磐,滚滚延河水激荡使命在肩。

11月15日至16日,以“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第二批次“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实践活动顺利开展。236名师生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载体,在红色圣地的浸润中感悟延安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坚定理想信念,为青春成长注入了厚重的精神滋养。

精神溯源:在历史现场感悟延安精神的“当代共鸣”。研学之旅以一堂“移动思政课”拉开序幕。在开往延安的专列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徐文娟围绕“落脚、锻造、出发”三个关键词,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探寻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激励同学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枪械与生动的场景复原,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光辉历程娓娓道来。从长征会师的艰难卓绝到新中国曙光的初现,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驻足凝视、悉心聆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每一件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让我真正读懂了‘理想信念’的重量。”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枣园革命旧址的青砖窑洞前,古朴陈设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日常。毛泽东同志用过的旧桌椅,彰显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张思德广场,师生齐诵《为人民服务》,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回荡在广场上空,字句间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的重温和叩问。

 

沉浸体验:在情景还原中感受延安精神的“烟火气”。夜幕下的延安灯光璀璨。大型红色演绎作品《延安保育院》以震撼的视听效果,再现了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演员们真挚的表演让现场师生热泪盈眶。在红色家风馆,毛泽东“恋亲不为亲徇私”的原则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纷纷表示要以先辈为榜样涵养高尚品德。

次日的陕北腰鼓教学中,同学们双手攥紧鼓槌,紧盯老师的示范动作,眼神里满是兴奋与认真。在研习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同学们从“模仿”到“共情”,身体力行触摸黄土高原文化的灵魂。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内,一堂现场思政课围绕“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詹有平教授结合实物史料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对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空间中体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使命传承:在青春践行中续写延安精神“新篇章”。“以前觉得延安精神是课本里的字,这次站在窑洞前,看过一件件历史文物才懂得“自力更生”真的是靠双手拼出来,“为人民服务”是藏在小事里的暖。此次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回去后,我要把这份踏实与热忱用到学习和帮助同学上。”返程列车上,同学们热烈交流着研学感悟。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到西北局旧址,从张思德广场的诵读到红色家风馆的熏陶,从《延安保育院》的红色经典演绎到陕北秧歌腰鼓民歌的非遗研习,多样的实践形式让延安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可触的精神力量。

据悉,此次研学通过实地探访、思政授课、实践体验等多元形式,将延安精神的传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度融合。参与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把“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于课堂上深耕知识,在岗位上履职尽责,用每一份踏实的付出、每一次坚定的前行,让红色精神在青春与奋斗中焕发新的光芒。

 

(供稿:团委 撰稿:薛腾 图片:张潇菡 责任审核:李蓉)